close

本來只是因為《姐嫁物語》,想找發行人塚本進的資料

後來就看到這篇有趣的報導:塚本桑 & 片山桑 - 台灣閱讀紀行,在此分享給大家吧 :)
有時候我會因為書的關係而對出版社或代理商產生好奇
因為大概可以窺見出版社的調性及願景等等

拉回正題:
塚本進和片山成二是誰? 他們是在台灣工作超過10年的日本出版人。
來自閱讀風氣鼎盛的日本,他們對台灣的閱讀環境,自然有獨特的觀察與期待。
他們說,台灣的書店太少、服務也不夠體貼、書又太貴,
你覺得呢? 以下請聽兩位日本朋友的讚美與諍言。

 【台灣出版業二三事】- 日本出版人看台灣出版業
2005-10-02 12:47
策劃:【開卷周報】 
紀錄、整理:丁文玲 
攝影:陳明仁 
現場翻譯:顏菁慧、楊淑媄
原址: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5/10/02/18493.html


【Profile】塚本進
台灣角川書店公司總經理,來台加起來有10年。
先在日本東販公司任職,1992年首次來台出差,93年派駐台北,97年回日本。
兩年後,再以台灣角川總經理身分駐台至今,並開始學中文。

【Profile】片山成二
台灣東販公司總經理,1990年2月為成立台灣東販首次來台
92至94年,在台擔任中盤商顧問,2001年來台擔任東販總經理,直到現在。

◎ 當我們來到台灣

塚本:日本的出版專業分成雜誌和書籍兩塊,我比較懂雜誌,必須找一個懂書籍的人來互補,
因此當我被派駐台灣的時候,就請公司將片山先生一起調到海外事業部來。
我還記得有一次他來台灣出差,我邀請他到家裡邊喝酒邊聊天到深夜,
後來他索性不回飯店,在我家過了一夜。
片山工作時有他的堅持,想講的話不管什麼狀況一定要講出來,但私底下卻非常拘謹有禮貌。
有次我們一起去吃飯,在場有許多上司長官,但他沒有客氣謙讓,
直接就說要點高級的牛排,他這個人,私底下是個很好的人。

片山:常有人說我不像日本人,太直接了,其實塚本先生也是哩。
認識塚本先生是當我們都還在日本東販總公司時,他是工會的委員,
曾替員工們爭取了不少福利,我也參加了他辦的英語進修班。
印象滿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到台灣出差,那時塚本先生在台灣工作,
必須跟日本總公司編列預算,也就是跟總公司借錢啦。
我還記得和塚本先生在辦公室裡,他那時還不會電腦只會用文字處理機,
所以就由我用很舊的電腦,很慢很慢地、熬夜打完計畫書。

塚本: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懷念啊!

◎ 我的生活,我的閱讀

塚本:我大概每個月看10到15本書。
我平日沒什麼嗜好,就是看書跟聽音樂,睡覺前一定要看書,看看書就睡著了,
所以通常睡前都看比較艱深的書,以幫助睡眠。
(翻譯:塚本先生空閒時還會彈吉他喔。)
我常看倫理、推理方面的小說,中文小說,
看過侯文詠的《大醫院小醫師》,也看過這部作品改編的連續劇。

片山:工作之餘,我每周大概看2到3本書,一個月大概就得看12到13本。
我們公司也出版漫畫,所以我每周固定看6本以上的漫畫雜誌,
其實,只要有一點點時間,我幾乎都是在閱讀。
工作之外,我還喜歡踢足球,參加了在台日本人的足球隊。  

◎  逛書店? 看書店?

塚本:我每個星期都會去逛書店。

片山:我大概一個月兩次吧。在日本,就幾乎天天去書店。
台灣的書店必須「特別去一趟」,日本的書店就隨處可見,
搭乘捷運或回家路上,隨時都可以走進書店。
台灣的書店約1200家,日本的書店多達25,000家,
以人口數來計算,日本的人口是台灣的6倍,但書店卻是台灣的20幾倍。

塚本:101大樓的 Page One 書店開店以後,我發現誠品書店進步了,
雖然我不能確切說出哪裡在改變,但就是不太一樣了,英文書種似乎豐富了許多。
我覺得 Page One 好像缺少了一種書店感,所以我還是習慣到誠品買英文書。

片山:光華商場裡有一家漫畫專賣店,讓我印象很深刻。
那家店空間很小,但書種非常豐富,補書也很迅速,很知道讀者買書的需求。
令我最驚訝的是,這家書店的倉庫就在隔壁,
因此很少出現缺書的情形,也因此帶動了傲人的業績。

 塚本:92年我第一次來台灣時,台灣書店的服務還沒有這麼好,
誠品書店興起之後,台灣出版界才發現書店原來是服務業,
不僅進口外文書,還引進藝術、建築等方面的書,書種於是豐富了起來,書店也開始有設計感了。
但目前為止,我認為台灣的書店還是缺乏掌握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補書不夠迅速,這些在日本的書店,都已經做到了。
書店是店舖的一種,必須重視坪效,但台灣卻不能有效運用坪效。

此外,在台灣,書籍市場的利潤分配,大約是35-40%分配給書店,10-15%給經銷商,其他才回歸到出版社。
但在日本,卻是22%給書店、經銷商則得9%,出版社有較高的獲利。
這對讀者來說,或許無關痛癢,但我要提醒大家,這並非永久之計,
長此以往,會使得出版品質低落,讀者沒有高品質的書可以看。
這是兩國大環境和制度的不同,但卻值得深思。

日本的書多半照定價販售,台灣卻常常得削價打折,再加上網路書店加入競爭的戰局,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
在日本,書店裡找不到的書,只要在櫃檯填單訂購,
書到時店員就會打電話通知顧客,台灣卻沒有這樣貼心的服務。
日本即使是很小的書店,也能夠做到這樣,規模越小反而越重視服務品質。
還有,日本的書店已經能夠陳列得很好了,台灣還需要加強。

開卷:什麼是「陳列得很好」?

塚本:關於書籍,片山可是專家,我說得太多了。 
  
片山:你起的頭,要我來完成喔……。
我的看法跟塚本先生差不多,我認為書店必須按照所在的商圈特色設計、進貨,
針對不同的讀者來陳列,書店應該考慮各地區不同的消費群。
但台灣的書店,卻是用出版社提供的條件來決定進什麼書和怎麼陳列,
這樣每家書店的面目都一樣,就顯得很無趣、不好玩了。
日本的書店常會製作POP海報,或張貼媒體對書籍的報導、評論,
台灣的書店好像不太運用這些資訊。
書店人員應多用心,將「人味」帶進書店,這樣才能讓書店成為有趣好玩的地方。

台灣的書店書架上常並排擺著兩、三本同樣的書,平台上有時也會有重複的書。
在日本,書架上每種書只放一本,這樣一來,書種就大大地增加,
放在架上的書本來就較少在迴轉,所以就算書被買走空在那裡影響也不致太嚴重。
據說誠品書店去年15周年時,對外宣布轉虧為盈,
這麼大型的書店都要經過15年才賺錢,實在令人無法想像。

另外,台灣的讀者在書店裡的習慣也有待改進,以免讓真正想買書的人對書店望而卻步。
有的讀者大剌剌坐在走道看書,妨礙了別人通行。
其實,書店不是圖書館,不是讓人去讀完一本書,而是讓人挑書買書的地方。
在日本就很少有這樣的景象,大家都站著翻書。
雖然日本一些新的書店也開始設置讀者閱讀的座位專區,
但大多數的書店不會這樣做,因為不利他人閱讀與選書。

塚本:片山說的是典型的日本讀者與書店。據我所知,英美的書店還提供讀者喝咖啡的服務呢。

片山:在日本,連鎖書店還會定期更新、改裝店面,台灣好像較少這樣。

◎ 台灣人不愛看書?

開卷:日本人習慣在咖啡館、捷運上讀書,相較之下,兩位覺得台灣的閱讀風氣或環境如何?

片山:交通方式不同吧。台灣大部分上班族騎摩托車或搭巴士,都是不利於閱讀的。

塚本:日本人搭乘捷運通勤,往往要一個小時以上,環境因素造成了日本人愛讀書的文化。
但是因為手機與網路的興起,日本人也漸漸變得不愛看書了,
交通工具上可使用的媒體與資訊越來越發達之後,捷運上讀書的習慣也在改變。

片山:日本過去也是因為有了捷運,才出現文庫本的風行熱潮。

塚本:其實,知識的獲取已不再侷限於書籍了,電視、網路、手機通訊都是傳播的管道。
行動電話與手機文學興起後,日本的閱讀率也逐漸下降。
要扭轉頹勢,必須讓人們認清閱讀並不是單純為了獲取資訊,
有時,我們透過書本學習完整的技能,但有時,閱讀只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快樂。

片山:台灣的書籍市場規模小,整體製作成本居高不下,書價相對較高,書的品質當然良莠不齊了。 
 
◎ 喜不喜歡台灣?

片山:我非常喜歡台灣的人,跟這個地方。

塚本:台灣沒有日本那麼緊張,日本的自殺率就比較高。
並不是閱讀風氣好就是幸福。日本的閱讀風氣比台灣好,卻不見得比台灣幸福快樂。
日本社會的競爭太激烈了。 
 

◎ 欣賞哪位台灣出版人?

片山:聯經出版公司的總編輯林載爵。我認識他13年了,
他對任何人都很親切,我有很多事情都會去請教他。
另一位是大塊文化公司的郝明義董事長,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他頭腦很好,對台灣的出版業很熱情,也願意對人付出。

塚本:郝明義先生確實是值得敬佩的人,他是優秀的編輯出身,
所以策劃的每一本書都很棒,也很熱心公共事務。
詹宏志也是台灣出版界的第一把交椅,很少人能像他一樣,
在雜誌與書籍兩方面的表現都這麼傑出,可惜他宣布退休了。 
  
 對【開卷】的建議?

片山:平常礙於中文程度,比較難仔細研讀,但每星期一定會翻一遍。
台北國際書展時,更是會詳細閱讀,【開卷】站穩媒體的立場,
公平地替讀者與出版業者設想,相信大家都看得見。

塚本: 【開卷】可以多探討一些出版產業的問題,
畢竟出版不僅是一項產業,也是文化的一環,不容忽略,
例如分級制度的爭議,開卷也有討論。
在日本,關於書籍出版的報導與評論,
信譽最高的是【朝日新聞】,台灣則是開卷。

開卷:這樣我們壓力有點大喔!

塚本:不會啦,放輕鬆!放輕鬆 !

arrow
arrow

    陌生人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