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很喜歡 " 想飛 " 這一部電影
還是很喜歡 " 藍色大門 " 這一部電影
總是很喜歡那種平凡人的生活
貼近身邊的 人、事、物
就好像今天和我擦身而過的某個人的故事一樣
沒有大場面,沒有好萊鄔那種灑狗血情節
沒有瓊瑤小說那樣的纏綿悱惻、風花雪月
我很喜歡那種,簡簡單單的,單純的感覺
因為我自己也是平凡人,也喜歡平凡的事
只因為那很貼近自己的生活
看鐵達尼怎樣都哭不來,看地下鐵沒感覺
看藤井樹、痞子蔡 還是 沒感覺
看藍色大門,眼淚落不停,迷惘中追尋自我吧
- Jan 12 Fri 2007 00:25
+ 想飛
- Jan 04 Thu 2007 21:11
+ 孤雛淚
《孤雛淚》
Charles Dickens
光看這部作品的名稱就可以想像應該是很可憐的故事。作者為Charles Dickens,為英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下的小說家,作品《孤雛淚》、《塊肉餘生記》、《聖誕禮讚》都是其代表作,從描述低層階級的小人物生活型態去闡發社會的黑暗面。
孤雛淚英文為Oliver Twist,是一位被母親棄養的孤兒的故事,想想中文譯名也翻的真貼切,Oliver Twist是主角的名字,但這個姓氏卻是孤兒院的人隨便取的,當然可想而知的是孤兒在那個環境下是多麼的卑微和廉價,Oliver Twist再也忍不住被欺壓而前往倫敦,在那裡卻成了扒手,種種惡劣的環境下卻無法將他打倒,狄更斯筆下的善良角色總是會經歷許多曲折的命運,通常一開始就很慘,可是卻總會有遲來的正義為結局畫下完美的句點,而且善惡之間對比非常的強烈誇張,善是絕對的善,惡也是絕對的惡,有時想想不免覺得懷疑,因為我覺得人性之中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善惡,有可能因環境而改變一個人,Oliver Twist在賊窟裡仍然純潔的像朵白色的花一般,當然也是因為他這樣的善良形象才造就了後來的幸福,這也是狄更斯正要表達的意義吧。
狄更斯其實也生在貧困的環境,很多故事都是自身的經歷,所以才會那麼有血有淚,身在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階段,勞資階層貧差距甚大,童工被剝削而資方卻極盡奢華之能事,我想這也是狄更斯親身所感才會在筆下塑造出對比強烈的人物雛型;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深深的刻劃出社會種種醜態和殘忍的事情,平民文學流露出社會基層的聲音,為當時的英國百姓做出了對社會的批判,也感動了所有觀看的讀者。
而狄更斯的作品也讓我想到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相同的生長環境下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安徒生自小也生活貧困,同時也把所見閱歷投射於文學中,只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那個社會下更加可憐,她也許是眾多相同的孩子的其中一位,只是安徒生把他變成文學作品。不同的寫作方式卻同樣透露他們對於社會現況的急切關懷和不捨,我想主角為孩童更能表達出悲憫的感覺,小孩是最無辜純潔的卻往往因為醜陋的社會而被糟蹋,但不管如何,我認為其實所有人最須要的是愛吧。
- Jan 01 Mon 2007 19:08
+ 魯賓遜漂流記
《魯賓遜‧克魯索》
Daniel Defoe
台灣翻譯為魯賓遜漂流記的一本書,我沒看過電影「浩劫重生」,不過我想內容要傳達的意義差不多吧。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真是很厚的一本,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些枯燥,某些地方像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都是暴風雨後,一切災難結束而展開新的人生和思想,而且也都有遇到所謂的「野人」,不過在對待的處理方式可是大不相同,也都是在荒島上,不過暴風雨是有奇幻魔法在裡面,感覺主角自己本身就站在天神的角度一樣,可呼風喚雨,而魯賓遜則是以人定勝天的觀點去克服所有遇到的事,但不管是哪一部作品都是在闡發重新學習的道理,只是表現手法不一樣。
這部作品是作者本身的經歷和一位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考克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Daniel Defoe出身環境並不好,父親是經營獸脂蠟燭的商人( 這點在故事中做為某些橋段的靈感 ),很多都是他靠自己的經驗和自學出來的結果而創造富個人特色的經典小說。看完整部作品再回去看作者生平的時候會明白他如何讓魯賓遜變成一個似乎真有其人的感覺,參考故事為架構但主角的靈魂卻是作者本身的投射,故事中魯賓遜一人在孤島上身兼無數職,很多生活的小地方和描述都相當細膩,甚至讓我想依法試做看看,我想如果我真的到了無人小島上,帶著魯賓遜一書是否真能和他一樣活個三十年!
故事中的魯賓遜最初像叛逆子一樣的忤逆父母決心要出海,但卻遭到暴風雨讓他流亡到荒島,曾一度怨天尤人覺得上帝一定是在懲罰他不孝才會遭遇不幸,但故事一轉折卻又讓他痛改前非,一再提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每每要絕望的同時卻又讓他發現新的希望,像是糧食的問題、生病的問題、敵人的問題、朋友的問題等等,或是在故事中主角的自述中闡明了「一切一定是上帝的巧妙安排,祂眷顧所有的子民,連最偏遠的地方也不會忘記」,但在我的眼裡看到的其實是魯賓遜本身超乎凡人的意志力和謀生能力,如果是一般人一定早餓死了根本不會認為還有什麼希望,魯賓遜是這樣的隨遇而安和知足,他原本可是來自一個美好的家庭。大部份的篇幅在說島上求生的過程和發現,到了末幾章出現了「星期五」才又把命運導向另一個方向,不然魯賓遜應該會在島上過完餘生吧!
「星期五」出現讓他體會到一切又將是一個新的開始,他教化他而不奴役他,雖然以主人之名自稱,但感情卻幾近家庭般的濃厚,人至始至終都很難獨自生存,雖然魯賓遜起初是獨自生活了很久,但他仍然花了很多時間教鸚鵡和他對話,他還是需要陪伴的,爾後又遇到星期五的父親,互相照顧下儼然以獲得極高的互助信賴。
故事的結尾,魯賓遜仍然離開了那座小島,如普洛斯彼羅離開一樣,正要展開另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只是魯賓遜不是揮別過去的罪惡而是過去的經歷正是讓他體會浩劫重生的喜悅和希望。不知道往後是否有更有趣的冒險等著他呢?這就不得而知了。《魯賓遜漂流記》是英國十八世紀的小說作品,Daniel Defoe更是在五十九歲的高齡下去撰寫這部富傳奇意味的小說,當時的英國正處於日不落國大航海時代,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和航海記事,航海的開始我想也會英國的文學開闢獨樹一格的風格,像現在當紅的鬼盜船等,以浪漫主義的情懷搭配寫實主義的環境描寫是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其中我感到特別的是魯賓遜對於星期五的教化作用是以上帝來洗禮,但卻不會排斥所謂的異教思想,更不會以槍械最為威脅的工具反而讓他們了解,而且多半是拿來狩獵和嚇阻用,對於一般的殖民主義來說是很不同的吧。
- Dec 25 Mon 2006 01:21
+ 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
The Hours
那發生在三個時空背景,三個女人的故事
我才看一次,還有好多地方都很模糊
三個,都會吻一個在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三個,都曾想用死亡來逃避問題
導演的運鏡和畫面的剪接,讓我穿梭在不同的時空背景
我看到哭了,當她們生命的中的人,對她們說愛她
在面臨想死亡的時後,我想只有愛可以拯救一個人絕望的心
因為知道不管怎樣 ,都會有個人陪著自己
只是維吉尼亞終究是選擇死亡
她讓小說中的人物勇敢面對人生
即使是最心愛的人離她而去
而她呢 她受夠了被禁固,不管是什麼人
都有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權利也是自由
她用生命寫下的書,她留給丈夫最後一封信
- Dec 19 Tue 2006 15:21
+ 科學怪人
最近看了Mary Shelley的《Frankenstein》小說改編的電影
由Robert De Niro主演。
關於Mary Shelley,又是位文學造詣非常高的女性。
十八歲就獲准進入牛津大學
十九歲還因為打賭寫下不朽的《Frankenstein》。
什麼叫天才,這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創造了恐怖史上的經典角色。
Frankenstein也就是科學怪人,我並沒有讀過原著小說
不過之前也有看漫畫改編和其他版本的電影
不過年代都有點久遠就是了
而Robert De Niro主演的這部整個電影視覺效果很強烈
有些地方雖然步調略為快速,但整部看下來有很深的印象
Victor Frankenstei,就是創造出科學怪人的瘋狂科學家
人總是想要當上帝,特別是科學發達後
似乎讓許多學者對於鬼神的存在產生質疑;
人真的是上帝的子女嗎?真的是亞當、夏娃的後裔嗎?
宗教是否藏有巨大的秘密?
- Dec 17 Sun 2006 17:38
+ 冷凍天
好冷呀!我好喜歡很冷很冷的天氣
非常討厭溼熱的夏天,蚊蟲又多,簡直是罪惡的季節
我終於瞭解為什麼我喜歡手繪的原因了
因為我在追求那個自我
看到Buff Moster 一位塗鴉藝術家說 :
「我整天用電腦設計個人作品或工作上的東西,比起那樣
我較喜歡手工完成的作品。曾用illustrator繪圖,但看起來太過完美
我不想拿來和那些電腦狂相題並論,要是東西太完美
那作品就會和表達的訊息不相容。」
我想,我的理念和他蠻像的
我也一直認為手繪的感情是電腦無法模擬的
事實上,手繪也是我追求自我的一種表現
我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鍾愛繪畫表現上不完美的呈現方式
手繪就像生命一樣,會出錯
但在其中了解錯誤並體會,我想那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還在為畢業製作感到困擾和痛苦
- Dec 14 Thu 2006 16:14
+ 身體的二十四小時
(1)午夜 12:00 ~ 1:00 淺眠期
多夢而敏感身,體不適者易在此時痛醒
(2)凌晨 1:00 ~ 2:00 排毒期
此時肝臟為排除毒素而活動旺盛
應讓身體進入睡眠狀態,讓肝臟得以完成代謝廢物的作用
(3)凌晨 3:00 ~ 4:00 休眠期
重症病人最易發病的時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時死亡
熬夜最好勿超過這個時間
(4)上午 9:00 ~ 11:00 菁華期
此時為注意力及記憶力最好,且工作與學習的最佳時段
(5)中午 12:00 ~ 1:00 午休期
最好靜坐或閉目休息一下再進餐,正午不可飲酒,易醉又傷肝哦!
(6)下午 2:00 ~ 3:00 高峰期
是分析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淋漓的極致時段 !
- Dec 14 Thu 2006 14:16
+ 無言
又到了陰雨濛濛的時候,心情也特別差
我最近很少更新網誌,其實本來就不常
我也很少去看其他人的網誌,總而言之我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
也許是血液中宅的基因顯現出來了吧
當我聽到有人提起我網誌的內容時,會蠻訝異的
因為我一直以為不會有人來看
網誌對我的功能就比較像BBS
我從高二開始就有用BBS打日記和心情的習慣
習慣了黑底白字的版面,習慣吐露平時說不出來的心情
我很久沒畫圖了 很久
畢業製作說真的我自己覺得很糟!沒想到我真的陷入了無限地獄中
事情沒有我所想的那麼簡單,我感到非常的挫敗
沒有人能夠幫得了我 只有我自己
真的很討厭自己容易想太多的個性,矛盾且複雜
說服不了自己也說服不了別人,為此我感到茫然?
- Dec 08 Fri 2006 22:47
+ 為什麼插畫人會沒有足以支持生活的薪資呢?
作者:MAY
出處:http://www.heyshow.com.tw/tips.asp?refid=4
為什麼插畫人會沒有足以支持生活的薪資呢?有幾個問題點
一、市場萎縮
7-8年前,那時台灣經濟還不錯
還有多元入學方案也有影響,兒童課外讀物市場突然盛行
像套裝經裝本故事、兒童各類教材、電玩教學...等等
當時許多出版社、有錢人都想分一塊餅
紛紛投入這個市場,砸下資金出版新的課外讀物搶攻市場
但,這些出版物不會爛,孩子長大了不適用
就把這些課外讀物分轉給親戚朋友、左右鄰居的小小朋友
所以每年的銷售量就日漸下滑
再加上這幾年經濟不景氣
許多人到書局都只〝看〞不買
二、商人惡搞
- Dec 08 Fri 2006 22:45
+ 漫談插畫工作
編譯 / 作者:MAY
source:http://www.heyshow.com.tw/tips.asp?refid=4
每當有人說希望以後以插畫維生,想當個插畫家
聽到這兒ㄇㄟ就不禁要替他捏把冷汗....
在回答關於「如何出版個人插畫書」 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關於插畫這個工作
很多人都把「插畫」這樣的工作太理想化,以為畫個幾張圖就能三餐溫飽
誰知插畫工作只不過〝看起來〞像一個崇高的職業
〝感覺上〞應該被受尊重,生活〝應該〞過得很不錯....這些都只是幻像
或許是受幾米走紅的關係,越來越多年輕學子一窩蜂的朝插畫之路邁進
有夢想固然很好,但為往後的路做足功課的又有幾人?
有些現實面的東西你必須知道
在你準備朝向插畫之路前進時,我們先來檢視一下你準備好了沒...
你的作品集準備好了嗎?
你的作品集能代表你有這個能力接下案子(or勝任那份工作)嗎?
- Dec 03 Sun 2006 13:32
+ 少爺返鄉
狄更斯:Nicholas Nickleby (少爺返鄉)
狄更斯,一位身世不怎麼順遂的大文豪,在親身的經歷中蘊釀著對人性角色深度的刻劃能力和對社會洞察入微,造就了寫實作家的定位。
在少爺返鄉這部片是改編自狄更斯的作品,也有的翻成《天路歷程》,導演為Douglas McGrath。片裡頭的善惡分明、個性之鮮明,同時在故事背景的編撰中也和作者本身有所呼應,相信他多少投射了自己在書裡頭吧,曲折且戲劇性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齣戲。
故事情節中的虐童、社會不平等的畫面,我想是作者身在當時英國所見證的一切,想到這不由得不提起中國的杜甫,同樣也是擅長以詩來描述社會百態,在時代動亂、人民生活困苦的時候總是有文學家用他們的方式來見證這一切,對現在的我而言,自由、衣食不缺的生活是很難想像的。
對於片中那樣惡劣的校長,看到鞭子往他身上抽打的橋段真是大快人心阿!現在的小說或戲劇已經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就像迪士尼的王子救公主也不再絕對,英雄主義之於現代好像老掉牙的內容,不過我在看少爺返鄉的時候對於善惡分明的表現手法感到非常的暢快!或許心中多少還是保存著終究邪不會勝正的吧!即便最後的主角與世長辭,到最終還是脫離那恐怖的囚禁而回到故鄉,這是他一直希望的。
貧富差距大、社會階級的懸殊,狄更斯利用對比強烈和戲劇性的手法去諷刺、描寫他所生存的年代,動亂的英國,嚴重的社會問題逐漸引發民眾不滿的情緒,片中尼可拉斯為了可憐的傑米貝爾反抗惡勢力,我想就是隱喻勇敢的正義對抗有權者的專橫與無能吧。